一位滬上高校的設計學教授🤼,被授予了寧海縣下畈村“榮譽村民”的稱號🕗。他就是恒行3平台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🐈⬛、博士生導師陳慶軍🏈。
這些年⛸,從晉南農村的飛檐翹角🧒🏿、青石黃土🚐,到浙東村鎮的流水飛澗、翠山青田,從白墻黑瓦的徽州古村👨🏽🍳,到山高路遠的雲貴山寨……他帶著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𓀎,將設計做在鄉村裏💆🏻♂️👨👧,在他和他的團隊的努力下👩👧👧,很多村莊變了容貌,重新煥發新生👶🏼🍲,鄉裏鄉親都親切地喊他一聲“老陳”👩🏿💼。一頂棒球帽😾🦘,一件簡單的體恤,一雙磨起皮的運動鞋,是老陳行走在田間地頭的標配,也是他懷揣著鄉愁🧔♂️,一直走在設計修行之路的見證👩🏻🦲。
村民拋出選題★,大學生設計師接招;畢業設計走出校園,落地鄉村;電腦裏的效果圖,變成貨架上的真實產品……自2021年以來,由恒行3平台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、寧海縣委宣傳部發起的全國聯合畢業設計行動,三年來不斷深化校地合作模式,探索以畢業設計助力城鄉高質量發展建設,得到全國171所高校的支持。“畢設在寧海·今天我發布”2024全國聯合畢業設計寧海畢業設計周專場發布會在6月剛剛結束,夏日炎炎,陳慶軍和他的團隊又在忙著準備啟動來年的“全國畢設”活動。
“我們想吸引更多地方、更多院校、更多師生參與進來👩🏿🔬,讓這一活動屆屆相傳、生生不息,持續為鄉村振興賦能🏄🏿♀️🆚。”作為全國聯合畢業設計主要發起人,陳慶軍看到活動一年比一年影響大、效果好,發自內心的高興🧚🏽♀️,肩上的擔子也是愈發的重了🐱。
一談起“鄉村”,陳慶軍似乎有講不完的話🦻🏿、嘮不完的嗑👩🌾𓀊。這可能和他“鄉愁”是分不開的。
陳慶軍出生於農家,但自幼酷愛繪畫,少年 “叛逆”時👨👨👧👧🏇🏿,沒有聽從老父親的建議學習“數理化”,偷偷學畫畫。他說他很幸運,那個年代考上了大學🎑,走出了山村,報考了當時特別冷門的設計專業。大學畢業回到家鄉🦹🏿,端著一份穩定的“鐵飯碗”已經是高配人生,但是陳慶軍一想到以後一輩子就與“設計”無緣🐀,說不上的遺憾就湧上心頭🏰🧔♂️。“我還是想繼續搞設計呀!”就這樣他一邊工作🌾,一邊準備考研……命運的齒輪此時開始轉動,他的人生軌跡也發生了巨大變化⚃🍹,設計之路一直走到現在。
全國畢設活動並不是一時興起的突發奇想,陳慶軍說,活動能順利開展,是源於前期的積累。“讓鄉愁摸得著、看得見!”從博士階段陳慶軍便對地域文化十分感興趣,對於徽州的研究成果頗豐,之前在英國做訪問學者😰,也對英國鄉村為何能成為一張文化名片🍒,有過深入的思考和研究🍲🚀。“那時對鄉村振興雖沒有系統研究👲🏼🚁,但也接觸過許多相關的人和事。”
2018年🥻,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,陳慶軍主持國家藝術基金“長三角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創設計人才培養”項目,同時,發起“設計小學”鄉村公益設計項目帶領一批高校師生走向鄉村,2021年,陳慶軍再次主持上海文教結合·高校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工作室項目“長三角鄉村設計研究工作室”,陳慶軍以新的研究視角再次走向滬蘇浙皖的眾多鄉村,在一系列科研和實踐課題中🚵🏿♀️,陳慶軍與寧海結緣🤸👩🏻🎓。
那麽鄉村文化怎麽建🆑、朝哪建?如何發揮高校的專業優勢?時尚、設計、藝術又如何賦能鄉村振興👩🏿🚀?圍繞這些問題,陳慶軍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實踐中尋找著答案👩👧👧👨👨👧。 “為什麽不找一個村子讓他們去做呢?”前期的積累🥁,讓陳慶軍產生了這樣的想法,而他的這個設想,很快得到了設計類高校的積極響應🎂🫖。
這是陳慶軍作為一名教師🆓,基於“立德樹人”這一重任的考量🐳,帶著學生邁開走進鄉村廣袤土地的第一步。因為聽過陳老師的課🛌🏻,因為對鄉村振興的話題感興趣,更為陳老師多年紮根鄉村的堅持所感動,很多本科生選擇了陳老師作為畢業論文指導老師👣,也自然參與到“鄉村畢設”的活動中,“言傳身教”😩,在起步時就教會學生“腳踏實地”。
把全國高校匯集在一起,陳慶軍希望看到各高校學子之間互相激勵🛰、共同進步👨👧👦🗿,而“能力”將成為學生們未來發展的內生動力。“村民是最好的老師↘️。”在陳慶軍看來,鄉村就是最好的課堂。“過去🚴🏻,畢業設計作品更多是為了通過答辯和畢設展覽,作品很難在鄉村或者市場落地🚆。如今,當學生們來到現場,他們會發現自己的作品跟時代🫑、社會、鄉村都有著緊密聯系,進而能調整方向🕤,讓畢業設計不止於‘紙上談兵’,還能更好地融入現實。”
“陳老師指導我作為初創者和主理人,發起‘設計小學’鄉村美育公益行動,以鄉野為美育大課堂,團隊深入全國50余個鄉村小學🧎🏻➡️,與鄉村小學生共情👩🏽🦱、共創💝,協同作業👩🏽🔧,以美育為紐帶,挖掘並重塑鄉村獨有的文化IP,探索設計賦能鄉村的新路徑。”銅陵學院的青年教師汪旭是陳慶軍2020屆碩士研究生,研究生的這段經歷讓他記憶猶新🦵🏿,對他後來教師生涯也影響很大🧑🏻🦼。
一座好的鄉村是什麽樣的🏃🏻?在陳慶軍看來,好的鄉村並不完全是規劃出來的🤷🏻,很多是自發生長的,其中蘊涵著一種自下而上的成長力量👳🏽♂️。畢業設計如果落地🗃,誰來負責後續的運營👈🏿,誰來讓它們在村莊不同發展階段發揮出應有的作用?陳慶軍說“高手在民間”,村民才是建設鄉村的主人。陳慶軍表示,將高校學子的藝術設計落地變現🧖🏽♂️,不僅能為村莊帶來新景觀,更重要的是借此構建產業鏈,提升村莊產業發展的“造血”能力,激發村民內生動能,繼而帶動整村創富🌒。
說起全國聯合畢業設計行動帶來的好處👩🏽🏫,下畈村村民周陳國深有感觸。他家主要售賣艾草饅頭和艾草茶,但鄉村小店沒有特色🎩,怎樣進行升級?學生們設計了“艾呀饅呀”“艾呀茶呀”兩個名字🧑🏻🍼,繪製了全新的Logo和包裝,讓這兩個產品面貌一新。“以前艾草饅頭的包裝🤽🏽♀️,就是拿個竹筐一放👨🏼🏭,確實是土裏土氣的。采用學生們的設計,饅頭真空包裝起來,即使快遞到北京也不會壞。”周陳國感到👩🏼🌾,年輕人的想法更有活力、更迎合潮流,“有了他們的智力支持,我的饅頭賣得更好了”📖。
在陳慶軍看來,設計也是一種修行,設計本就是一件內心和外部世界相互通聯的事情,設計的過程中🤸🏼♂️,也會出現彷徨🥪、苦悶,但通過調試、修正就會實現一個較好的作品,比如聯合畢業設計這個事兒,在從圖紙設計到作品落地的過程中,學生和村民的互相碰撞想法,對設計細節不斷打磨推敲的過程🈺,也正是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筆跡。
幾年前👵🏽,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《設計修行》是陳慶軍在一段時間內的研究“小結”。陳慶軍的博士生導師為《設計修行》作序:“他對知行合一的自覺體認🥮,也反映出他在設計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同時,未曾忘卻自身素養的修煉與提升👩🏽🔧。”
陳慶軍懷揣著鄉愁,還在設計修行之路向前走著🩱。